-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0/30]
-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0/30]
-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0/30]
-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0/30]
-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10/30]
-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版面[10/30]
地方水工程文化资源在给排水科学与专业开展课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导致一些工科学生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的问题。尽管大学生的思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导致一些工科学生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深、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的问题。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工科专业培养方案更偏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思政理论课环节,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由于工科专业更偏于工程实践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哲学体系的思政学科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其接受传统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为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要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就是要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学术文化、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广泛实施,可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融合,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校内外专家联动的协同育人、立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
基于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是工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由于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传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知识体系和应用场景,较少关注知识发现、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要重构教学内容,沿着专业知识发现、发展和应用的路径,提炼出德育元素和德育内涵。以典型的人物事迹和工程案例为载体,通过梳理知识发现和应用的脉络,围绕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凝练出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通过对典型课程思政案例进行讲授、讨论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专业知识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发展和服务社会中的推动力。在开阔学生视野和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此外,在重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学技巧快速提升,强化专业课程的德育效果。
二、水工程文化资源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重构的重要价值
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而言,将地方水工程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重构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高校所在地的专业工程资源,可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重构效率[3]。因此,合理利用当地的水工程文化资源,可使给排水专业课程教育案例接地气,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强化育人效果。
水工程文化的融入能满足给排水科学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地方高校培养的给排水专业学生主要为地方的给排水行业服务,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水工程文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产生价值认同,逐步培养工程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做贡献。另外,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当地水工程文化资源,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获得职业自豪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因此,以水工程文化为切入点,可将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德育成长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水工程文化资源可为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重构提供实践场所。从哪些场景中凝练出典型案例,是重构课程思政内容时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给排水专业为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科学交叉形成的工科专业,知识体系关注的是水的人工循环。此专业应用和实践的场景主要是建筑给排水、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通过各种人工构造的水工程将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与水的自然循环连接起来。因此,通过在各式水工程场景特别是当地水工程中挖掘出相应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本专业课程思政内容重构的必然途径。桂林有丰富的水工程文化资源,包括各种水资源调配工程、河流保护整治工程、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广西最早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各种规模的村镇水处理工程。其中,比较典型的水工程为灵渠、两江四湖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漓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等。追溯这些水工程立项、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文化因子,从桂林独特的漓江山水文化中寻找给排水行业的贡献,可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zyysgcxb.cn/qikandaodu/2020/111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