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绿化西北荒漠,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自

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绿化西北荒漠,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自然》凭什么出此论断?有几个人去过西北植树造林?有几个人在实践中做过有规模的对照实验?无非是人云亦云罢了,亦或哪个大佬凭借

中国绿化西北荒漠,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自然》凭什么出此论断?有几个人去过西北植树造林?有几个人在实践中做过有规模的对照实验?无非是人云亦云罢了,亦或哪个大佬凭借自己天才的逻辑推理出来的结论,这样的结论也有人信?我敢说,在一个学校的东面和西面种几棵树结果都会不一样,更何况广大的西北地区,就凭一本杂志上的理论就能推导出来西北荒漠不适合绿化,谁给他们这么大的自信?


绿化荒漠

高大乔木是利用叶片蒸腾水之后,在纤维管内产生负压,将根系吸收的水分,连同其中溶解的养分,抽取到植物全身,在这过程中 ,养分被吸收,水被蒸腾成为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会大量消耗地下水资源。但同时,植被会大幅度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增加水下渗的比例,又会反补地下水。这套机制运行了上亿年没出什么毛病,自身一定是稳定可行的。

而且高大植物还有一个显著的作用就是降低风速,而大风会增加地表水的蒸发速度,同时叶片也有降低地表水蒸发速度的作用,那么,植物抽地下水蒸腾同时减低风速降低蒸发,客观上也促进了地表径流的形成,这是个鸡蛋问题……部分植物,例如景天科,还进化出了特别的呼吸方式,把光合作用蒸腾水比较严重的阶段放到了夜晚,这个就更明显促进地表径流了,水汽可能直接就成露了……

其实西北很多地方并不要求种牧草那样的吃水大户,而是耐旱固根的耐旱灌木,而在某些风沙大的地区也不要求种树,首要是防风固沙,比如宁夏地区的草方格。所以我觉得植树造林是停留在大众认知的一个绿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标志和印象,但本质上国家对于环境的恢复还是尽量往自然本身的规律迁移,不会过于偏离本身。


绿化荒漠

宜树种树,宜草植草,最好的是搞本地物种,规划好就不会存在什么浪费水资源。近年来中国荒漠化治理更加科学,选择耐旱的作物减少蒸发和需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成功的话更能增加北方水量。三北防护林工程跨度70年,我们已经成功执行了30多年,不种树国外就抨击沙漠化,粉尘影响日韩的时候都黑中国,现在种树又说影响水,对于外国言论我现在就一句话,gun!我们中国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国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前两年因为当地的个人利益取向,以及在科学造林上经验不足,出现过一些问题,但之后我们就开始探讨如何科学退耕还林,如何合理种植,已经发现有的地方种树不如种灌木,因地制宜,定下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优先选用本地树种,还做了很多防风固沙试验,同时也不是一股脑儿都种上,甚至有的地方“宜荒则荒”,都是有依据的。

02年底发布《退耕还林条例》,03年1月开始实行,16年重修,以上原则和细则都在里面,随便百度一下就查得到,比大家想象的要详细的多,也科学的多。中国绿化西北荒漠,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自然》凭什么出此论断?《自然》里提到的意见,是引用了某教授2011年发表的学术文章,不是近期的,而国内在这方面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了。现在都2019了,西方媒体还在吹捧“嘴炮环保”,批判“种树误国”,真是可笑!


绿化荒漠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zyysgcxb.cn/zonghexinwen/2021/0311/551.html



上一篇:北京冬奥延庆赛区循环利用水资源
下一篇:(国际)通讯:中非农业合作给我们带来美好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投稿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