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 为全球水治理

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跨越千年,守江河安澜 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不久前宣布,中国申报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为全球水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跨越千年,守江河安澜

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不久前宣布,中国申报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23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中国灌溉工程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成立于1950年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是在灌溉、排水、防洪等领域进行科技交流和应用推广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80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积。

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旨在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达105处,遍布五大洲的16个国家。以往入选该名录的中国灌溉工程有四川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内蒙古河套灌区等。

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阿什温·潘迪亚介绍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其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领先于工程所处时代,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中国灌溉工程所展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在其修建年代往往是创新或奇迹的代名词,为当代灌溉工程理论和发展提供了广泛助益和深刻启示。”

中国成功入选的灌溉工程均具备以上特质。例如,天宝陂距今近130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拒咸水蓄淡水工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首创井渠法,推动了其后隧洞施工与水利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白沙溪三十六堰从最上游到最下游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在工程规划和建设规模等方面具有时代领先性。

在潘迪亚看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当今灌溉农业发展有巨大贡献和启发价值,一些遗产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天宝陂的修建使用卵石、条石等材料,就地取材,注重生态环保;从龙首渠开始的引洛灌溉注重运用淤卤压减的方式治理盐碱地,改善了区域生态;桑园围采用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促生了种桑养蚕、航运贸易、龙舟竞渡等活动,对当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也是中国传统智慧和发展理念在当下的体现。”潘迪亚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参考借鉴。

中国治水经验为解决水利瓶颈问题提供参照

坐落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采用塔馆合一设计,宛如一座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潘迪亚和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董事哈里什·库马尔·瓦玛都曾到访参观。在他们看来,建设如此专业、高规格的水利博物馆,表明中国重视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它使人们能深入体会到水利与文明延续、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中国古人建造了众多水利工程和设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在,中国统筹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产业脱贫,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符合中国农业灌排实际和当前世界灌排发展趋势。”瓦玛说。

“十三五”时期,中国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有效防御水旱灾害、成功实现粮食和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潘迪亚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科技灌排手段的推广等也功不可没。

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用了物联网控制、智能灌溉等技术,农民只需查看数据,就能排查干旱地块,远程操作灌溉;在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过去跑肥、跑水的低产田变成了保肥、保水的高产稳产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建成高效节水人工草场6.8万亩,采用喷洒式高效节水灌溉,每亩用水量只需漫灌用水量的1/10……

“中国在灌排作业中运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通过高科技优化农业灌排,为解决全球减贫过程中的水利瓶颈问题提供有益参照。”潘迪亚说。

中国是全球水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文章来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szyysgcxb.cn/zonghexinwen/2021/1113/1066.html



上一篇:玫琳凯携手大自然保护协会,为女性创业者领导
下一篇:没有了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投稿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